华山骨科
骨科简介
脊柱外科
中心简介
中心新闻
医师风采
脊柱病例
脊柱专题
脊柱论文
脊柱科普
关节外科
创伤骨科
足踝外科
北院骨科

华山骨科 》 脊柱外科 》 脊柱科普

低头玩手机竟致肌肉萎缩?揭开平山病的神秘面纱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姜建元教授是国内较早研究平山病的专家之一,他所在的科室在近10年间收治了300余例平山病患者,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姜教授告诉我们,平山病是日本学者平山惠造于1959年首先报道的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15岁到25岁是发病高峰,男性占绝大多数。典型的平山病表现为青春早期隐袭起病的手及前臂远端肌肉无力,随病变进展逐渐出现相应肌群萎缩,多为单侧损害,部分也可表现为不对称双侧损害。多数患者有寒冷麻痹,在冬季症状明显加重。


为何会患平山病


平山病与长期低头看手机的习惯有关吗?姜教授解释说,目前医学界对于平山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明确,有多种学说。目前最被普遍接受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个:生长发育学说和脊髓动力学说。其中生长发育学说认为平山病可能与脊髓和硬脊膜之间的发育不平衡有关。脊髓动力学说认为反复的屈颈动作或长期的维持屈颈姿势导致已前置易位的硬脊膜从后方推压颈脊髓,从而造成循环障碍,下颈髓前角运动细胞慢性缺血坏死。

也就是说,目前还不能确定长期低头是平山病的病因,但一旦发生平山病,患者应该避免低头曲颈的动作,而用颈托等方法限制低头,能使病情发展变缓、病程也可缩短到1~2年。


平山病需与运动神经元病等鉴别


平山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为5年。也就是说发病后肌肉萎缩症状将逐渐加重,到5年左右病情将不再发展。如果没有在病情进展期及时干预,已经造成的肌肉萎缩基本不可恢复,但对患者来说并没有生命危险。

姜教授提醒,由于平山病的症状与不少其他疾病有相似之处,但治疗和预后完全不同,因此临床上一定要重视鉴别诊断

容易与平山病混淆的疾病包括亚急性联合变性、运动神经元病、颈椎病等。尤其是运动神经元病,因为“冰桶挑战”而被广为人知的渐冻人即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就是一种同样有肌肉萎缩症状,且目前预后较差的运动神经元病。姜教授曾接诊过一位52岁的南京患者,20岁时因为肌肉萎缩被诊断为ALS,此后就像“戴上了死缓的帽子”,心惊胆战生活了30多年。后因颈椎病来到姜教授处就诊,最终得知他年轻时所患的并不是ALS,而是平山病之后,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姜教授指出,平山病诊断有几个要点。首先,此病一大特点是只有运动障碍,但无感觉障碍。其次,颈椎曲颈位核磁共振可发现脊髓前置移位并有扁平样改变,中立位则正常。从直观角度来说,平山病患者常有下颈曲度变直,脖子变长的表现。第三,平山病患者的肌电图可发现肌肉萎缩的一侧或双侧(很少)有神经损害表现。而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肌电图往往显示四肢有广泛病损。


平山病进展期可手术治疗


一旦发现患平山病,是否只能任其发展?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姜教授指出,上世纪90年代医学界主要通过颈托固定和给予神经营养药物,缩短平山病的病程。2000年初,有医生尝试前路手术发现,患者术后6个月肌力有所恢复,病情不再进展,2004年又有医生尝试了肌腱移位术。目前,诊断明确、处于进展期的平山病患者,以及不能坚持长期配戴颈托的患者,可以尝试前路手术治疗。姜教授通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70~80%的患者术后都有症状的改善,其余患者症状虽未有改善但不再进展,仅有5%的患者手术后仍有加重,与手术时病情进展到晚期、神经细胞损伤已不可逆有关。他同时强调,由于外伤可诱发和加重运动神经元病,而手术就属于外伤,因此一定要做好明确的诊断才能进行平山病的手术治疗。


专家简介


姜建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复旦大学脊柱外科中心副主任。擅长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颈椎病、颈椎外伤和畸形、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椎管肿瘤等疾病的诊治上有相当的造诣。

专家门诊:周二下午

特需门诊:周二上午